笔者注意到在此之前,上海市已经率先将健康科普纳入高级职称评审、设立健康科普专项、推出健康科普影响力排行榜等一系列举措◆★★■■■,有效推动了健康科普的规范化、专业化发展。此次推出的“互联网健康科普负面行为清单”,是该市在健康科普领域制度创新的又一重要成果。
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互联网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健康科普也不例外。“互联网健康科普负面行为清单”的出台,是基于上海市在健康科普领域的长期探索和制度创新。这一创新之举,无疑为健康科普的规范化发展树立了标杆。
针对互联网健康科普领域存在的乱象,上海市卫生健康委等部门近日联合推出全国首个“互联网健康科普负面行为清单”,这一举措旨在进一步规范医务人员在互联网上的健康科普行为,让专业的人讲专业的话、干专业的事,营造一个清朗、准确的互联网健康科普环境★■★■■。
清单明确了九类禁止行为,涵盖了法律法规、广告牟利、虚假信息◆■★◆■、自媒体账号管理■★◆、账号认证、MCN机构合作、伦理道德、知识产权以及离职人员行为规范等多个方面★★★■,如清单明确规定:禁止以健康科普形式变相发布医疗、药品◆★、医疗器械、保健食品、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等广告类信息★★◆◆★,或对以上商品进行直播带货等不当牟利行为;禁止发布虚假错误的健康科普信息,不得夸大疾病治疗效果等等★■★。这些规定为医务人员在互联网上进行健康科普提供了明确的行为准则■■◆◆★■。对于规范医务人员在互联网上进行健康科普行为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推动健康科普的规范化、专业化发展◆◆,为健康中国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据形补形,吃啥补啥。吃绿豆补肾、吃茄子补心★◆、吃猪脑补脑……时下,网络上许多★■“白大褂■★★”为了赚取流量和关注度,不惜夸大其词■◆■★★◆、信口开河。他们或发布未经证实的健康谣言,或推销未经严格验证的保健品和治疗方法,把人们搞得云里雾里辨不假★★★◆,严重损害了健康科普的公信力和公众的健康利益。
健康科普是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关键举措之一,它关乎公众的健康观念、健康技能、健康行为以及健康素养的提升。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人们越来越注重健康,对健康知识的需求也日益增长。然而,网络上的健康科普信息却鱼龙混杂,一些不具备专业资质或缺乏严谨态度的人员随意发布健康信息,甚至为了个人利益而编造虚假内容,导致人们在获取健康知识时面临极大的困扰和风险。这种行为不仅误导了人们对健康问题的思维认知和处理方式,还可能导致人们采取错误的健康行为■★■◆,进而引发健康风险。
健康科普是一项关乎公众健康福祉的重要事业,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参与。期待更多地区能够借鉴上海市的经验和做法,共同推动健康科普事业的规范化、专业化发展!
同时◆★■◆,清单也将对医务人员产生深远影响◆■■■。一方面,它将促使医务人员更加重视健康科普的规范性和专业性■■★◆■,提升自身健康科普能力和水平★◆★◆■。另一方面◆■,它将促使医务人员更加注重职业道德和法律法规的约束★★◆★,避免触碰红线、触碰高压线。